这几天,我一直泡在Cursor里做实验。
写代码、处理项目,顺手测试了新出的MCP技术,再顺手把Github上几个新项目也拿来跑了一遍。
最开始,我是为了研究自动化怎么一步步实现内容生成、推广发布,顺便优化我正在构建的Deku.cc系统。
没想到越挖越深,Cursor这个工具真的是效率猛兽。
以前我写代码,要手动查文档、比对版本、写测试流程;现在我把问题再精炼一点,丢给Cursor,它直接就能给我一整段可用的代码块,有时候甚至连边缘case都考虑到了。
更重要的是,它会自动记住我正在操作的上下文。
用一句话总结:Cursor让“思考在前,动手在后”成为可能。
省下来的精力,我可以去研究产品功能本质,或者写点更深度的文章,而不是为了写几个button组件陷入debug地狱。
自动化这件事,很多人都说,但很多时候只是“看上去自动化”。你套了个流程,每一步都还要来手动调整,那不是自动,是“痛快地自己动手”。
在我用Cursor + Superbase + Vercel 配合跑一些MCP项目的时候,才真正感到:这是真正的“自动”,是带着理解推演产品流程的自动。
比如我们现在构建的是一套自动SEO的网站系统,从结构上就支持聚合、生成、推送全自动。
你只需要策划思路,它就能自动生成页面,再主动去推送给搜索引擎。
这不光是为了节省时间,更是为了把“注意力”这件稀缺资源留给更值得的事情。
我不太愿意把自己卷进题海式优化路径里,这就是我现在喜欢的工作方式:
把体力活交出去,把脑子,留给自己。
写作方面,我也优化了一整套流程。
以前我写一篇文章,经常卡在结构和流程上,坐在那里两小时,不知道第一句该怎么开始。
现在,我习惯先用 Heptabase 进行笔记卡片构建。
我会把各种碎片内容用卡片拉在一起,排版、分类、连接,每一部分都能随时拆开重排。
这种思考方式会逼你直面自己的逻辑盲点。你以为自己懂了,但真把卡片排列起来,就知道哪里中间断层。
当结构成型,我就进入写作环节,还是在 Heptabase 里一次性写完初稿。
写完的内容,我再丢到 Notion 整理美化,可以跟团队协作和更新,也可以无缝同步到我的其他网站内容入口上。
Notion 对我来说,不能写初稿(分心),但特别适合整理成果和部署分发。
如果再结合 Readwise 和 Tana,我甚至可以在卡片笔记形成之前,先形成主题摘录。
这套流程完整跑下来,一个想法如何从输入到精炼、再到发布,已经形成了一条非常高效率的闭环。
而且关键是,全过程我一次都没卡住,也没有觉得累。
这种感觉,太爽了。
从堆积资料、复制黏贴、人工打包,到自动摘录、分类、生成结构,这中间的效率差,不是10%,是10倍。
当效率快到一个点,你找回的时间不是碎片,而是整块整块的清醒时间。
你可以坐下来,安安静静地想一个小时的问题,不是被10分钟的事情打散6次。
只有高效,才给你真正的自由。
而真正的高效,不是做得快,是错得少,是决策少,是流程准。
现在,我已经把所有的流程打通:
信息输入 → 思考整理 → 内容生成 → 自动发布
接下来,再加上Deku.cc的智能内容生成和多语言视频输出,这就不光是效率,而是杠杆。
以后,不是一个人做十倍内容,而是一个逻辑系统,复制五十倍的你。
做到这个程度,做项目的压力就不再是“死磕”,而是“排布”。
谁掌握了自动化流程,谁就真正掌握了自由的权限。
相关文章





获取快董认知圈前沿技术资讯和实用教程